新闻动态
第四届医学界价值医疗泰山奖-药械突破奖授予亚盛医药奥雷巴替尼。从临床试验到获批上市进入临床应用,奥雷巴替尼打破耐药治疗瓶颈,改变了许多慢粒患者的命运。
撰文 | 俞舜仁
它,是一款备受全球专家瞩目的中国原研药物,连续5年入选美国血液学会(ASH)年会口头报告,获1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FDA)评审快速通道资格、4项美国FDA孤儿药资格认定、1项欧洲药品管理局(EMA)的欧盟孤儿药资格认定,并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(NMPA)纳入突破性治疗批准和优先审评,获得无数的荣誉和认可……
2021年11月,基于两项关键性注册II期临床试验结果,NMPA附条件批准奥雷巴替尼的上市申请,用于治疗任何酪氨酸激酶抑制剂(TKI)耐药,并伴有T315I突变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(CML,也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,以下简称慢粒)慢性期 (-CP)或加速期(-AP)的成年患者。作为中国首个且具全球best-in-class潜力的第三代BCR-ABL抑制剂,奥雷巴替尼为中国血液肿瘤患者增添全新抗癌利刃,填补了慢粒在一代、二代BCR-ABL抑制剂治疗耐药后的治疗空白。
为了深入了解奥雷巴替尼研发背后的故事和未来探索方向,“医学界”特邀亚盛医药董事长、CEO杨大俊博士进行分享。
填补临床空白,做到中国“首个”
秉承突破临床诊疗困境、致力做具有医疗价值的事,自公司成立以来,亚盛医药专注做创新药物的研发。
慢粒,是常见的恶性程度较高的慢性白血病类型。在2001,FDA批准了第一代BCR-ABL抑制剂伊马替尼上市,从此开启了慢粒靶向治疗时代,改写了慢粒患者的诊疗格局。随后,第二代BCR-ABL抑制剂尼洛替尼、达沙替尼上市。然而,慢粒患者在使用靶向治疗药物时,总归要面临耐药的难题。在13年前,也就是2010年,全球范围内都对于一代、二代药物治疗进展的慢粒患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,特别是出现T315I突变的患者,本来二代药物的治疗效果就有限。为了满足慢粒临床治疗需求,亚盛医药选择研发第三代药物,也就是奥雷巴替尼。
“我们能够坚持下来,最重要的还是基于临床价值,而临床价值体现在能否解决临床上未被满足的需求。作为中国首个和目前唯一一个*批准上市的第三代BCR-ABL抑制剂,奥雷巴替尼的出现非常有意义。因为在中国原创的、做到上市的新药当中,能够做到同领域第一或唯一的产品其实还是非常少的。我们最初的药物开发选择,以及在中国临床研发中的坚持,体现出我们想填补临床治疗空白的初心。”杨大俊博士分享心路历程。
研发过程步步为营,遵循循证医学要求进行探索
讲起奥雷巴替尼的研发历程,杨大俊博士强调了“严谨”两个字。
“首先,在中国I期临床研究,我们从1mg到2mg,再到5mg循序渐进地进行,爬坡最高剂量达到60mg,剂量递增过程中紧密观察患者的安全性。在做好首轮安全性评估之后,再做第二个剂量组,这个过程我们是非常的小心的。
第二,I期临床研究中纳入了相当多的患者,做了大量的患者长期安全性和疗效观察。我们纳入了100多例当时标准治疗失败(一代、二代药物耐药)的慢粒人群,说通俗一点就是被‘判了死刑’的一类患者。研究结果令人满意。而且第一个入组奥雷巴替尼临床试验的患者在接受1mg剂量治疗时就获益,至今仍在用药,已经获益超过6年,这非常难得。初期临床研究我们便纳入了100多例患者,做了一个相当大样本的临床I期研究,较充分地评估了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。在去年ASH年会上公布的5年随访结果,也进一步证明奥雷巴替尼在长期用药中是安全有效的。
第三,我们是在有了一定的研究数据和把握之后,才去美国推进桥接临床试验。
对于一款新药而言,前期的研发探索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,‘first-in-human’试验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,所以我们非常谨慎、小心地进行了较大样本量剂量探索和疗效观察。”
令杨大俊博士感到开心的是,此前曾主导或参与一代至三代BCR-ABL抑制剂临床研究的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(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)白血病系主任Hagop Kantarjian博士担任奥雷巴替尼全球临床试验的PI(主要研究者)。这给了亚盛医药团队极大的鼓舞。基于奥雷巴替尼在中国完成的临床数据,美国FDA也很快授予奥雷巴替尼直接进行临床Ib期试验的许可,用于治疗TKI耐药的慢粒患者。这一海外临床研究的数据在去年ASH年会上以口头报告的形式首次公布,数据显示,该品种在难治性慢粒和费城染色体阳性(Ph+)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(ALL)患者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,并有潜力成为对第三代TKI ponatinib或变构STAMP抑制剂asciminib耐药患者的挽救性治疗方案。
打破耐药治疗瓶颈,让慢粒患者重获新生
奥雷巴替尼从临床试验到获批上市进入临床应用,确切改变了许多慢粒患者的命运。杨大俊博士谈道,“我记得有一位患者在20岁左右确诊为慢粒,经过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耐药,发病10年时检查出T315I突变,面临‘无药可医’的困境。所幸,患者找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江倩教授,入组奥雷巴替尼临床试验,治疗3-6个月时骨髓癌细胞清零,病情明显改善。”
这位患者网名为“木头”,意为“希望终有一天自己能如历经风霜雨雪后在春天依然萌芽的大树一样,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。”木头接受奥雷巴替尼治疗的故事和心得分享,对许多医患来说非常感人,对杨大俊博士本人而言,更是他在坚持做创新药物道路上的一股推动力。
“另外在美国还有几位慢粒患者,同样是在一代、二代靶向药用尽后,甚至连国外三代药ponatinib都已经耐药的情况下,入组试验接受奥雷巴替尼治疗,达到令人满意的疗效。
同样的,临床医生对于这款能够填补临床治疗空白的新药也很感兴趣和认可。在真实临床情况中,许多医生提到,未来希望可以将奥雷巴替尼应用到ALL中,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。”
进一步扩大获益人群,期待在国内外上市
根据亚盛医药2022年年报显示,奥雷巴替尼仅上市一年来便实现了近2亿元的销售收入。此外,奥雷巴替尼也被纳入了2022年国家医保目录。“这个是我们去年工作中比较大的亮点。我们非常感谢国家医保局对奥雷巴替尼这一类本土创新药的支持,并且以较合理的价格纳入到医保目录中,做到了患者、医保、企业‘三赢’。”
关于奥雷巴替尼未来研发的计划,杨大俊博士指出,“首先我们针对一代、二代耐药无论有无突变的慢粒患者,已经启动了临床试验,并在去年递交了上市申请且已获纳入优先审评,目前正等待NMPA的批准上市。
第二,我们在中国也在申请做ALL的临床试验,正在等待药品审评中心(CDE)的审核批准,希望可以尽快启动临床试验进一步实现适应症拓展,让更多的患者获益。
第三,我们在美国临床研究中发现,奥雷巴替尼对第三代BCR-ABL抑制剂ponatinib耐药的患者也有较可观的疗效。因此,我们也在跟FDA进一步沟通,期待在美国和全球都能够尽快地上市。”
坚持研发创新药,实现临床价值
“亚盛医药从2009年建立至今,已经迈入第14个年头,我们一开始建立的目标就是要做全球原研创新药。其实在早期,我们还是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。特别是在2015年之前,整个监管体系及资本市场并不是特别支持创新药物的研发。因此,我们在这个背景下做创新药研发并坚持下来,其实是很艰辛的。除了已上市品种奥雷巴替尼外,亚盛医药还有丰富的产品管线,特别是在细胞凋亡通路调控上,有4个原创新药正在全球开展临床试验。比如我们的BCL-2抑制剂APG-2575,临床研发进程在全球排名前二。我们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,最终推向上市的药物都能真正让临床上无药可医的患者获益,体现我们临床价值。”
在未来的几年,亚盛医药将积极推进管线品种在中国和美国的临床试验,特别是注册临床试验的推进,助力原研新药的上市,以及推动新药的商业化,在惠及更多中国和全球肿瘤患者的同时,公司也能够有长期、高质量且稳定的发展。
*备注:时间截至2023年4月14日